2023年4月14~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创新、融合、引领发展”,邀请了学界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围绕淋巴细胞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我国主要的研究贡献、规范与交叉诊疗、临床研究开展、医学转化研究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2023年4月14~16日,“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淋巴细胞疾病学术大会”在天津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创新、融合、引领发展”,邀请了学界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围绕淋巴细胞疾病领域的前沿进展、我国主要的研究贡献、规范与交叉诊疗、临床研究开展、医学转化研究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沈志祥教授担任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对于大会内容有“高屋建瓴”的理解,故《肿瘤瞭望》特邀采访了沈教授,针对大会的亮点和重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概括。
01
《肿瘤瞭望》:您作为大会主席,首先请谈一谈本次大会的亮点?
沈志祥教授:本次大会的亮点可谓颇多,其中淋巴细胞疾病的治疗方面尤为突出,新药不断涌现,而引人关注的新药进展主要包括了靶向CD79b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Polatuzumab Vedotin、双特异性抗体(包括CD3/CD20、CD3/CD19及CD47/CD20双抗等)、新型CAR-T治疗等。本次大会围绕上述的新药治疗进展进行了细致的解读,进而使得全国的血液病医生更为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该方面的治疗进展,推进了我国淋巴细胞疾病治疗水平的同质化和规范化。
02
《肿瘤瞭望》:谈一谈淋巴瘤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
沈志祥教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淋巴瘤领域的研究进展可谓“日新月异”,其中在基础研究方面,关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亚型分类涌现了较为明显的进展,例如基于二代测序(NGS)的基因遗传学分型,staudt教授等将DLBCL分为MCD型(MYD88L265P和CD79B共突变)、N1型(NOTCH1突变)、BN2型(BCL-6融合及NOTCH2突变)和EZB型(EZH2突变和BCL-2易位),这种新的亚型分类有助于指导既往疗效不佳、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此外,在T细胞淋巴瘤方面的基础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
03
《肿瘤瞭望》:本次大会对于促进我国淋巴细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升有何积极意义?
沈志祥教授:毫无疑问,淋巴瘤领域的进展在近十年来非常迅速,可谓引领了血液肿瘤的治疗趋势,这有赖于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显著改善,不同层面的新型诊断技术应用于淋巴瘤的诊断,这使得淋巴瘤诊断率的提高。此外,在淋巴瘤治疗方面,新型药物和治疗手段快速涌现,其中代表性的主要有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等,而不仅仅局限于化疗。在上述两大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若能积极规范地开展研究和推进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非常有望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沈志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全国血液病学会前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主编有《恶性血液病》《淋巴瘤》《简明临床血液病学》《血液病学研究进展》等八本专著,并参加10余部专著的编写
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单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全国个人第三名,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从事内科学血液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尤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疾病、严重贫血有较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