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第二届年会/2023公济乳腺癌甲状腺癌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近期在上海举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驻会常务副理事长张鹊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介绍了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的工作成绩,以及乳腺癌筛查和诊疗理念的发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承办的“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第二届年会/2023公济乳腺癌甲状腺癌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近期在上海举行。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驻会常务副理事长张鹊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中,介绍了北京癌症防治学会、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的工作成绩,以及乳腺癌筛查和诊疗理念的发展。
#1
《肿瘤瞭望》: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本次会议上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委员增补的情况。
张鹊教授: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于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学术交流活动遇到一些困难。但在主任委员朱丽教授及其他副主委、委员的努力下,我们还是尽其所能地开展了一些学术活动,也让更多专家看到了专委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专委会是一个真正想有所作为、服务于患者、致力于学科发展的学术团队。经过大家的努力,专委会稳步发展壮大,今年一共新增64名专家进入专委会委员名单。在刚刚结束的会议上,新、老委员纷纷表示,今后要为专委会添砖加瓦,努力做好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将保持初心,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学科建设。
#2
《肿瘤瞭望》:近年来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数量不断上升,您认为我们应如何大力推进早期筛查工作,以更早发现乳腺癌患者,从而提高早期患者的治愈率?
张鹊教授:乳腺病防治学会成立的初衷是要推动乳腺癌防治筛查,当时第一任理事长徐光炜教授发起了全国百万妇女乳癌普查工程,也是当年卫生部疾控司主办的全国公益性项目。这个项目也为后来的妇女“两癌筛查”项目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也正是在“两癌筛查”中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北京市批准成立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推动乳腺癌筛查是我们学会责无旁贷的一项工作。
我们现在有非常丰富的乳腺癌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然而,我们需要将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这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筛查。然而,也有人认为过度筛查会导致过度诊疗,造成资源浪费以及增加受检者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学术探讨,寻找最优的筛查策略。学会副理事长孙强教授也提出了做好分型以及量表的预测,从而达到更加精准的筛查。以前我们的老专家也一直提到“机会性筛查”,而不是搞大规模的、“运动式”的人群筛查。如果我们通过量表评估,比如家族史、年龄、基因背景等信息,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这种机会性、自主性筛查模式能够提高检出率,并节省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支出,真正能够使老百姓获益,提高乳腺癌早诊早治水平,并降低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
#3
《肿瘤瞭望》:在临床诊疗中,每位患者的疾病状况和自身状况都存在一定差异,您认为今后我们应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做好乳腺癌患者的规范化诊疗?
张鹊教授:这是临床上比较普遍的问题。朱丽教授领导的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正是希望能够推动临床的个体化诊疗水平提升。我们把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放在长三角地区,是因为该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好。实际上我们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东西差异、城乡差距,北上广这些一线大城市的诊疗水平已经可以比肩发达国家,但在西部地区以及普通县市、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则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希望能够借助专委会带来力量,推动乳腺癌个体化、多学科诊疗,让患者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诊疗服务。
我们正在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就是借助网络科技力量来举办线上会议、培训、远程会诊等活动,包括开展临床研究和远程随访等,可以将各地医院有机串联起来,尤其是让基层医生能够与顶级医院的医生建立有机的长期互动和联系机制,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带动和发散作用,达到提升医疗同质化的目标,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看病,不用跑到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医院,也能够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下沉及合理分配。
路虽远,行则将至。我们希望联合专家的力量,包括不同年资、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院的专家,打造一个立体化的专家平台,努力推动癌症防治水平的提升,形成规范、科学的诊疗路径,最终让更多癌症患者获益,让更多老百姓受益,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