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琼海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22年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大会”于2022年10月29~30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由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琼海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承办的“2022年乳腺癌规范诊疗与质量控制大会”于2022年10月29~30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卢雯平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莫红楠教授接受了肿瘤瞭望的采访,对患者的报告结局(PRO)和中医辨证治疗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肿瘤瞭望:PRO是患者临床结局的报告形式之一,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请两位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谈谈对患者进行PRO评估有何重要意义?
卢雯平教授:此次大会上,莫红楠教授带来了《紫杉类药物患者报告结局(PRO)研究》的报告。乳腺癌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其PRO进行分析是从着眼于治疗局部病灶到关注患者整体状况的转变。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就必须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诊断造成的心理障碍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均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乳腺癌治疗水平的提升,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延长,这就更需要强调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PRO有别于医生、护士在临床实践中开展的调查,是基于患者对治疗过程中心理、身体感受、症状等进行的调查问卷,是以患者自身切实感受进行量化而成的指标,疗效的评定更客观,对生活质量的关注更具体,是了解患者主观感受的良好途径。
莫红楠教授:我认为对患者进行PRO评估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可以改善患者的总生存。既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PRO评估,对患者的总生存有一定的帮助。
进行PRO评估可以增加患者对疾病和自身状况的认识,有助于患者整体状态的提升。已经有研究指出PRO有助于对患者总生存的改善。第二,PRO评估会促使医生对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特殊毒性进行深入、细致的评估,医生对患者疗效和治疗的反应也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这对用药剂量的调整和治疗方案的改变有更多的参考意义。
肿瘤瞭望:在您的临床实践中是否有对患者进行PRO评估的经历?PRO评估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有哪些适合我国患者评估的手段和工具?
莫红楠教授:在马飞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一项基于中国乳腺癌患者神经毒性、全国9个中心参与的PRO评估研究。该研究主要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神经毒性进行关注,同时兼顾其生活状态和其他不良反应,采用以美国和欧洲量表为基础的汉化版本进行PRO评估。由于疾病和临床诊疗间存在差异性,并且真实世界数据存在不均衡性,因此,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正在牵头制订具有中国特色的PRO评估量表,除对常规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情况等内容进行评估之外,还将引入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患者关注的娱乐活动等内容。希望中国特色的PRO量表能够为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帮助。
肿瘤瞭望: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且不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不相同。请您谈谈如何运用中医治疗手段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卢雯平教授: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之外,还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性治疗。这些治疗手段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带来骨髓抑制、外周神经毒性、消化道反应、手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PRO量表有助于我们对患者不良反应进行关注。
中医在减轻药物治疗毒性方面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202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和北京中西医慢病防治促进会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制定了《乳腺癌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我和马飞教授共同作为该共识的通信作者。该共识还将升级为指南,因此也正在添加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
共识提到了中药减轻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如化疗所致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采用西药进行干预,虽然可以缓解呕吐,但是还有可能出现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而中药治疗则以健脾益肾健胃为主,可有效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
化疗过程中是否出现骨髓抑制,是化疗能否按照规范剂量顺利进行的关键。中西医有不同的治疗路径,西医治疗通常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主,升白细胞迅速,但是下降也快。而中医认为肾脏主骨生髓,脾脏是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通过采用健脾补肾的中药固扶先后天之本,在化疗期间应用中药辅助,可减少3-4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外周神经毒性不良反应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在化疗结束之后患者依然存在手脚麻木、感觉迟钝等症状。因此,《乳腺癌中西结合诊疗共识》中专家建议采用养血通络的中药外洗以减少神经毒性或缩短手足综合征存在时间的作用。
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治疗过程中会造成骨钙丢失、骨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使治疗中断或停药,影响乳腺癌的疗效。以阴阳失调,虚证为主,选择补益为主的补肾壮骨的中药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症状,还能对高脂血症、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加以改善。
该共识中对各亚型乳腺癌治疗的不良反应均做了处理推荐,但是与西医治疗循证医学证据相比,证据级别较弱,由于不同患者体质不同,无法具体指出某一种药物对所有患者治疗的一致性。但是现代中医强调辨证辨病、中西医融合治疗,将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疾病的认识融入到乳腺癌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达到恢复人体正气、减少疾病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卢雯平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老中医传承博士后
美国Mayo Clinic访问学者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慢病乳腺癌整合防治全国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会理事
近10年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乳腺癌及卵巢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北京自然基金1项、留学人员基金1项,北京科委重大项目横向课题一项。与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攻关课题,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SCI及核心期刊共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肿瘤专著2部、参编3部。
研究方向:乳腺癌及妇科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莫红楠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
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近5年内以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分会转化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年专家,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乳腺疾病青年分会委员,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乳腺肿瘤专刊青年编委,《中华肿瘤杂志》青年编委